1、智能温湿度监测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与趋势
众所周知,档案,书画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具有原始性、唯一性的特点,尽大努力让,书画,档案资料长时间完好保存甚至是永久保存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食品、电子生产车间、药房、冰箱、冷库、库房、机房、实验室、工业暖通、图书馆、档案室、博物馆、孵房、温室大棚、烟草、粮库、医院等其他需要环境监测领域。以下以档案馆为例。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档案分类越来越细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和数量越来越大。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大大小的档案馆,其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机要档案,其历史和社会价值非常高,如何做到档案资料的长期完好保存已成为档案管理部分不得不认真对且要妥善解决的问题。现在大多数档案馆的温湿度监测还处于人工记录数据和人工调控温湿度的阶段,有一部分档案馆已完成由人工到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3-5年里,将有更多的档案馆进行智能化升级,同时新建档案馆将直接将温湿度监测设计为自动化与智能化,这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实就是构成文物的材料受到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劣化变质。在影响藏品保存的各种环境因素中,最基本并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对于文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温差较大时的热胀冷缩。当温度与环境中的湿度、光、氧、虫、霉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时,对文物的损坏往往起到加速和催化的作用。在一定温度值内,温度每升高10度,反应速度加快1-3倍。同样湿度过高过低,也会对有机质文物造成严重损坏。所以,适宜的温湿度、洁净的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尽管全国的博物馆工作者为保护文物做了大量工作,但文物入馆收藏后受损的情况仍然非常普遍,这种现象与博物馆的收藏环境不宜密切相关。及时了解和掌握文物所处环境的变化,防止文物劣化变质,关键在于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温湿度的检测,使不适宜的环境尽快得到改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展柜内小环境的湿度控制。由于文物展柜大多制作优良,具备良好的密闭性,因此普遍采用文物专用的调湿剂使柜内湿度恒定。但采用调湿剂控制湿度,其发挥作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求展柜具有极高的气密性,因此国内生产的大多数展柜无法满足这种应用方式的要求。与此同时,采用药剂控湿,很难达到精确的控制,其使用寿命及控制效果受到众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优点是初期投资较低,但使用效果随寿命而衰减,需要定期更换,因此维护的费用较大。其次,也有针对展柜的电子式恒湿机的使用和无线监测设备。
下表是档案库房温湿度要求列表:
:装备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局部空间使用恒温恒湿机、空调器、去湿机、加湿机和使用调湿材料等。被调节控制的温湿度环境是否达到文物保存环境的标准,需用温湿度测量仪表测定。通常使用的温湿度测量仪表有:液体膨胀式温度计、固体膨胀式温度计、毛发湿度计、自动记录温湿度计、微电子温湿度记录器等。温湿度测量仪表分布在文物展厅中的每个展柜中,采集温湿度监测数据的传统手段是人工巡检记录,然后进行汇总,记录存档。首都博物馆新馆开馆以后,环境监测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巡检手抄记录方法。由于展厅数量多、面积大,工作人员完整巡检一遍需要走5公里左右。因此,利用人工抄表的方式,每日记录温湿度的次数极为有限,而且在夜间也无法巡查记录。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博物馆的“心脏”——文物库房,由于严格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使得日常的人工抄表巡检无法进行,成为温湿度监控的盲区。一旦中央空调出现问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被文物保护中心察觉到,因此存在极大的隐患。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更加便捷的方法,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适应现代化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就是使用何种手段进行温湿度的检测、记录及分析和控制文物所处的温湿度环境,确保文物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的稳定环境中。